
FB最近提出了麥克風監聽專利並聲稱他們永遠不會實際使用,你相信嗎?

本篇來自合作媒體 愛范兒 ,INSIDE 授權轉載。
最近 vivo NEX 這款手機在中國一瞬間爆紅,這款採用升降式鏡頭的手機被中國網友戲稱為「流氓軟體檢測器」。
這是因為 NEX 每次調用鏡頭, 都需要升起鏡頭,有中國網友發現這可以用來發現那些未經使用者同意調用鏡頭的流氓軟體,比如 QQ 瀏覽器在訪問特定網頁時,鏡頭會突然升起。

儘管 QQ 瀏覽器很快 從技術角度解釋 了鏡頭升起不代表偷拍,但不少使用者仍心存疑慮。而這兩天百度輸入法又被 NEX 檢測出在未經同意在後台錄音,百度也第一時間作出了 回應 。

在網際網路時代,不少便利都是使用者犧牲個人隱私換來的。
前幾個月今日頭條被質疑透過手機麥克風獲得個人隱私,今日頭條也很快澄清,稱目前聲音處理的技術水準,遠達不到透過麥克風去獲得個人隱私的水準。
不過現在這樣的技術不再遙遠了。 Facebook 最近被曝光的一項 新專利 ,能夠透過開通裝置的麥克風來監聽使用者,以獲得使用者觀看廣告的習慣。
Facebook :我們能做到,但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用
根據 Facebook 的 專利文件 ,這項技術能透過電視廣播信號遠程開通手機的麥克風,從而對使用者的對話和周圍環境音進行錄音,然後將資料傳回 Facebook 進行分析。
這項技術不需要獲得 Facebook 上的錄音功能權限,而是透過電視和廣播中的高頻聲音信號來實現,這種高配聲音人類聽不到,但是手機的智慧裝置卻能夠識別。

比如這種信號可以命令手機錄下周圍的「環境聲音」,將這些聲音轉化為「環境音頻指紋」(ambient audio fingerprin)再發送給 Facebook 分析,以識別使用者正在觀看或收聽的內容,從而更好地進行內容推薦和廣告投放。
這彷彿就是網路時代的《1984》。

不過這項技術和很多人想像中的「透過手機麥克風識別對話」有點不一樣,按照專利描述,這項技術或許還做不到直接識別人類對話的語義,而是更多描述了對環境音的採集。

可不少媒體指出,這種技術既然能對收集環境音,那自然也能獲得使用者的對話訊息,這是對使用者個人隱私極大的侵犯。
電子前線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的技術專家 表示 :「採用這種人類無法聽見音頻信號來收集資料的方式十分令人不安,這意味著他們不希望使用者知道正在被監聽。」
不久前 Facebook 才因為個人隱私洩漏備受詬病, Facebook 聲明隱私資料被洩露的使用者超過 8700 萬,而前兩天又被曝出一款第三方智力測試軟體讓 1.2 億使用者資料面臨洩露風險。

Facebook 的使用者數去年就突破了 20 億, 是全球最大社交軟體。在這種背景下,這樣的專利曝光當然會讓 Facebook 在隱私保護上再次備受質疑。
對此 Facebook 也作出了回應, Facebook 副總裁 Allen Lo 發表聲明稱:
這是一種著眼於未來的前瞻性技術,為了不讓其他公司搶先商用而提前申請專利,這是十分常見的做法。該專利的技術尚未在我們的任何一項產品中使用,也可能永遠不會使用。
翻譯一下, Facebook 的意思是我們沒有也不會用這項技術來監聽你,申請專利反而是為了不讓別人透過這項技術來竊取你的隱私。
你信嗎?
不論如何, Facebook 這項專利說明了透過麥克風獲得使用者訊息這件事或許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Facebook 也不是第一家嘗試應用這種技術的科技公司,《紐約時報》就曾 報導 ,Google Play Store 內有超過 250 個遊戲都會搭配一種軟體來監聽使用者在家中的電視觀看習慣。
那麼「用麥克風獲得個人隱私」的傳言都是真的嗎?
用麥克風監聽是否真的存在
此前今日頭條用「麥克風收集使用者資料」的說法是怎麼傳出來的?
前兩個月 YouTube 上有一段影片爆紅。一位叫 Mitchollow 的使用者在影片中介紹了自己是如何證明「被 Google 竊聽」的。
Mitchollow 先用一張 A4 紙展示了自己將要討論的內容——狗玩具(Dog Toys)。
隨後 Mitchollow 隨機打開各種網頁瀏覽,此時 Google 推薦的廣告和狗玩具都沒有任何關係。
接著 Mitchollow 關閉網頁,對著麥克風談論狗玩具的話題,表示希望給自己的寵物狗購買玩具,並故意提及某品牌。
實際上, Mitchollow 並沒有養狗,這些內容都是他為了測試而編造的。
然而當 Mitchollow 再次打開剛剛瀏覽的網頁時, Google 廣告欄上都出現了狗玩具的廣告,其中包括了剛剛 Mitchollow 故意提及的玩具品牌。


不過 Mitchollow 的測試可能也不太嚴謹,後來他自己也承認測試方法有問題,修改了影片的標題和簡介,還製作了第二條測試影片,但沒有出現與之前相同的情況。
跟 Facebook 一樣,Google 幾年前就曾被懷疑在研發監聽使用者的技術,還曾在 2013 年被史諾登揭露向政府提供使用者的隱私資料。
不過這些用「麥克風竊聽使用者」的傳言至今都無法證實,時間長了反而像都市傳說一樣撲朔迷離。
實際上這種技術一直在發展,比如超聲波通信技術就可以監聽特定發射波段的信標,透過一些可以接收超聲波信號的應用訪問裝置的麥克風,以達到監聽使用者的目的。所幸這項技術並沒有被廣泛應用。

也有人認為這種猜測可能只是一種「孕婦效應」,即偶然因素隨著自己的關注而讓你覺得是個普遍現象,比如當人懷孕了就更容易發現孕婦。
這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可否認這類技術正在不斷改進,做不到和能做不去做,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網際網路時代的便利真的要用隱私來換嗎?我們越來越離不開網際網路,盜取和販賣隱私也早就成了一個龐大的灰色產業鏈。
在網際網路的輿論場中,每個人似乎都願意保護或重視隱私,但是最後往往收效甚微,或許我們根本就沒有那麼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