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平板已死?不再是大螢幕手機,小米、Google都準備將產品轉型為輕量型電腦

連 Google 都已經尋找為 Android 平板找好了後路——那就是一個跑著 Chrome OS 的平板電腦,畢竟 Chromebook 在學生群體中的受歡迎程度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雖然一方面是便宜的產品定價,但其簡單高效的架構也更貼符合未來教育和企業市場的需求。
評論
xiaomi-3
評論

本篇來自合作媒體 愛范兒 ,INSIDE 授權轉載。

原本被我們以為已經被小米打入「冷宮」的平板,在 6 月 25 號晚上重新出現了小米官網首頁上。這款時隔一年多後小米再度更新的產品,依舊延續了上一代「沒有發布會」的低調宣傳,就這麼悄聲無息地上架了。

與之相比,一款售價幾千元的紅米手機所享受的發布會待遇,可能都要比小米平板這個品類更高一些——哪怕後者用上了驍龍 660 的處理晶片,而且定價不過台幣 5000 元出頭。雖然這款小米平板 4 產品本身性價比挺高,但真正願意掏錢買下來的人可能依舊是少數。

這不能怪小米不爭氣,只能說 Android 平板本身就很難讓人找到購買的理由。

在本月初, Android 官方網站上的「平板(Tablet)」分類曾短暫消失過一段時間,這個舉動也讓當時多家外媒猜測, Google 是不是準備要放棄 Android 平板這條產品線了?但一天後這個頁面重新上線, Google 副總裁 Hiroshi Lockheimer 在 Twitter 也作出了 回應 ,大概意思就是:「出了點小 BUG 而已,不要總想著搞大新聞。」

twi

但 Ars Technica 網站中專門負責觀察 Google 產品生態的編輯 Ron Amadeo 則 認為 ,這個頁面真沒有存在的必要性:

「你能想像嗎?都 2018 年了, Google 官方的平板電腦產品頁面中,還都是些 NVIDIA Shield Tablet K1、索尼 Xperia Z4 Tbalet 等三四年前的老古董。」

而作為 Android 系統的親爹, Google 自己在這兩年內也沒有更新自家平板產品的打算,上一代的 Pixel C 還要追溯到 2015 年,可這款產品現在也已經被 Google 下架處理。

「平板電腦分類頁面消失」這樣的事情同樣在小米官網上出現過,當時小米的 非官方解釋 則是:「只是小米平板 3 賣完了,不用過度解讀。」

有意思的是,如果你留意本次小米平板 4 的分類,會發現它現在是被歸類到「筆記本電腦」那一項中,而不是單獨作為「平板電腦」而存在。

4 年前,初代小米平板正式亮相,當時它的宣傳口號是「做最好用的 Android 平板」。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小米專門將 MIUI 的系統應用適配了平板尺寸,還計划拉攏上千款第三方應用對小米平板進行適配,希望能解決「Android 平板只能跑手機應用」的尷尬問題。

但 4 年過去了,這件本應該由 Google 親自來推動的事,以前說過很多次,已經沒多少人會再提起。按照 Google 最初設想,第三方應用應該是可以根據自適應佈局等手段來實現不同尺寸螢幕的配合,但現實狀況是,雖然 Android 平板和手機共享一個系統生態,但智慧型手機的搭配優先級基本會比平板設備要高得多。

起初很多人認為,之所以沒什麼人願意為平板電腦專門開發應用,是因為它本身就賣得不好。但從 IDC 的數據來看,2017 全年整個平板電腦市場仍然有 1 億多的出貨量。賣得最多的還是蘋果,基本全球每四台平板中就有一台是 iPad;而之後則是三星、華為、亞馬遜和聯想,基本都達到了千萬量級。

IDC

不說和每年數十億台手機相比,但這個數據至少也能反擊下那些「Android 平板沒人買」的斷言了。當然我也相信,真正拿來將平板電腦作為生產力工具的人還是少部分的。

所以,我們總說「Android 平板沒有好應用」,與其甩鍋給銷量數字,倒不如說我們根本就不清楚要拿平板電腦來做什麼—— 因為就算應用品質上來了,你會發現很多應用還是用手機最方便,不然你也不會隨身就帶著手機不帶著 iPad 出門了。

問題的根源在於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共享了一個生態,意味著平板電腦本質上就是智慧型手機的「附屬品」,兩者不僅用著一樣的系統,也用著一樣的應用,這導致平板電腦所有的應用場景都基本被手機所覆蓋。

這更像是「子集」的關係,而非獨立交叉的「並集」。

畢竟,真正擁有「在懶人椅躺著看視頻和玩遊戲的人」,並不會比「隨時隨地看視頻和玩遊戲的人」還多。當前者的需求基本被解決,市場自然也就摸到了天花板。

你還會發現,我們連宣傳平板電腦的口吻,都用的是智慧型手機那一套,這本身就是一件很矛盾的事。回顧過往三代小米平板產品,獲得好評最多的也是小米平板 2 ,僅僅是因為它同時也支持 Windows 10 系統,真不知道該說是微軟的勝利,還是 Google 的尷尬。

歷經三代後,如今小米平板的定位也十分明確了——只突出那幾樣平板電腦擅長做的事,能把自己的服務賣出去就好,而且小米現在對第三方內容的需求也比剛開始要低不少。畢竟它有面向閱讀的多看,有面向辦公的 WPS 三件套,也有可以拿來煲劇的小米視頻,甚至還有單獨的小米遊戲中心。

這意味著,哪怕是 Android 沒有什麼靠譜的第三方平板應用,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小米手握的內容資源也能夠滿足使用者對一台平板電腦最基本的需求。

類似的思路也可以在現在的亞馬遜 Fire HD 系列上看到——同樣是千元左右的低價,也有客製化的系統界面,也是配合自己的應用商店、影音、圖書等內容。

DSC09534

對小米和亞馬遜來說,平板電腦賣出去多少台倒是其次,只要能將自己的內容分發出去並讓使用者持續使用,就已經是勝利了。

Samsung Galaxy Tab S3
photo credit: TNW

但三星和華為不一樣,它們賣平板和賣手機邏輯差不多,即更關注硬件上的利潤,現在好歹一年也能賣出去一千多萬台,雖說是有點雞肋,但也聊勝於無了。

所以在機海戰術下,兩者既有千元的廉價平板,也有在 2000 -- 3000 元區間的旗艦產品,以滿足那些不喜歡 iPad ,卻又對平板電腦有著一定性能需求的 Android 使用者們。

唯一還把平板電腦真正當回事的大概只有蘋果了。雖然 iOS 的封閉生態讓 iPad 獲得了更好的應用品質,但和 iPhone 的百花齊放相比,iPad 的第三方應用品質只能說「比 Android 平板值得」。

為了保證這條產品線的活力,蘋果現在也不斷為 iPad 尋找新的市場突破口。比如在去年的 iOS 11 中,蘋果就將 Mac 電腦上的 Dock 底欄和分屏管理搬到了 iPad 上,讓它更符合專業使用者對一台辦公設備的需求。

如果按照這個方向去發展,iPad 難免會走上了和 PC 相同的道路。但在生產力應用上,現階段我們也的確找不到比鍵盤更好的互動工具。

還有一個例外是教育市場。為了尋找新的需求點,蘋果今年也拿出了價格更低的 iPad,雖然目標不是大眾消費者,但也已經變相削減了中高端 Android 平板的存在價值。

tab_10.0

甚至連 Google 都已經尋找為 Android 平板找好了後路——那就是一個跑著 Chrome OS 的平板電腦,畢竟 Chromebook 在學生群體中的受歡迎程度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雖然一方面是便宜的產品定價,但其簡單高效的架構也更貼符合未來教育和企業市場的需求。

尤其是比起現在尷尬的 Android 平板定位來看,也許 Chrome OS 平板更能讓 Google 看到一個光明的未來。只不過現階段, Android 平板那存在感稀薄的地位,大概只能先頑強地堅持著,等待成為「備選電子設備購買清單」中的一份子了。


學無止境、轉型無終點,大新書局藉 Google Cloud 打造變化不止的語言學習風景

大新書局一直致力於語言學習類圖書的出版,也隨著時代進步積極發展電商平台,提供更多元的語言學習資源。除了導入 Google Cloud 提升網站效能進而縮短讀者等待時間,未來還計畫導入 Kubernetes 和 AI 服務,持續優化和拓展自身事業。
評論
Photo Credit:Cloud Ace
評論

大新書局自 1960 年成立以來致力於語言學習類圖書出版,透過與台灣日語教育領袖蔡茂豐合作,奠定日語教育出版的地位。隨著時代進步,大新書局不僅將傳統圖書結合智慧點讀筆等工具,更積極發展電商平台開拓銷售管道,與提供「大新影音網」等線上教學平台,為讀者提供更多元的語言學習資源。

面對線上購書新戰場,自營商城掌握行銷關鍵數據

從「大家的日本語」到「完全掌握」系列,每個台灣日語學習者的書櫃裡,幾乎都有幾個位置佇立著大新書局(後簡稱:大新)出版的日語學習或檢定用書,身為歷史悠久的出版社,大新也經歷了書籍販售通路由線下拓展至線上的過程。面對消費者購書習慣轉變,比起等待電商通路提供在線上面對消費者的機會,大新決定化被動為主動,自建商城滿足新型態購書需求,並成功在市場趨勢下締造亮眼的銷售成績。

回顧自行打造商城的契機和持續經營的原因,大新書局資訊部顧問 Henry 說明,除了優異的銷售表現和自營不需被抽成的優勢,最主要是得以「親手掌握會員資料」。他進一步透露,因為手握商城網站數據,所以「行銷團隊可拿 SQL 資料庫產出的報表進行分析跟銷售」。藉由長年積累的龐大資料洞悉消費者輪廓與需求,以數據驅動行銷策略制定,更精準地滿足使用者需求。

Photo Credit:大新書局

大家的日本語書籍內容

降低延遲與維護成本,以 Google Cloud 共創讀者、書商雙贏

Google 在台灣設立的資料中心於 2013 年底啟用,當時正好是大新嘗試以網路商城開拓線上銷售的時刻,而這座資料中心也成了大新導入 Google Cloud 的決定性因素。Henry 透露網站上線之初用的是台灣本土的雲端服務,但「他們的系統比較不穩,常常三不五時就關機或斷線。」為讓讀者擁有更好的購書體驗,大新藉著改版機會一舉遷移至 Google Cloud 並收穫顯著成效,「以前官網讀取差不多要等 3、4 秒,現在幾乎 1、2 秒就跑出來了。」享有地利之便的資料中心讓延遲的毫秒數大幅降低,讀者購書的等待時間也直接減半。

除了讀者購書體驗獲得改善,站在書商立場的 Henry 也坦言,一般中小企業不可能有心力去控管實體機房的濕溫度和電力,自架商城往往會帶來加重的 IT 負擔,但 Google Cloud 這樣的公有雲服務為他們開啟一扇新大門。他分享 Compute Engine 上可以隨開隨用的 VM 讓工程師能更輕鬆地維運,「(使用 Google Cloud 後)不用像過去在地端機房要處理自家網路環境問題,一切都能委託 Google 處理。」就算運作出現狀況,也能直接連線進 Google Cloud Console 除錯,有效降低管理上的時間和心力。

Photo Credit:大新書局

大新書局網路商城

借力使力更省力!善用工具與服務支持革新及擴展

除了持續優化內部架構與讀者體驗,大新不忘將目光放在未來的嘗試與發展。Henry 分享除了有意導入 Kubernetes,朝向容器化與分散式架構發展,目前因自建商城擁有大量的產品圖片和會員資料,期望進一步嘗試影像分析等 AI 服務。「我相信直接在 Google Cloud 上點服務來用,絕對比我自己研究簡單很多。」 透過 Google Cloud 各項產品點選即可測試使用的特點,無須耗費額外人力研究,在服務擴展上相對擁有很大的彈性。

因此,Henry 也透露未來若專案有擴展計畫也會架在 Google Cloud 上,不排除會增加與 Cloud Ace技術支援上的合作。過去受限於當下規模或技術資源,不少規劃難以立即實現,但借助工具與合作夥伴的支援,大新相信應用槓桿原理也能以有限資源實踐創新與擴張。

挑戰腳步不停歇,持續優化教學資源支持學生跨出舒適圈

從 1960 年成立至今,深耕台灣日語教育超過一甲子的大新未曾停下挑戰自我的腳步。在產品開發上一路從紙本書籍到 CD 、點讀筆及線上影音課程,應用科技提升使用者學習效率;在銷售模式上選擇由線下走至線上,藉由獨立打造商城掌握新時代商機;在業務開展上由日語跨足英語等其他語言,勇於拓展新的語言學習市場;在雲端使用上自本土廠商轉至甫進駐台灣的國外廠商,積極追求使用體驗更佳的服務。60 多年來,秉持著持續開創精神一次次跨出舒適圈,提供使用者更易用、高效的學習資源。

語言學習是引領我們離開舒適圈,走進更廣闊的世界實現心中目標的途徑,在這條漫長的道路上,好的工具和學無止境的自我挑戰精神是不可或缺的裝備,也是大新持續提供台灣日語學習者的支持和鞭策自身前進的動力。學無止境,轉型也沒有終點,大新以自身為例時刻提醒著學習者,莫忘語言學習的核心精神,和那份為追求目標而願意邁向新世界的勇氣。

Photo Credit:大新書局

可幫助語言學習的藍牙智慧筆

關於 Cloud Ace
Cloud Ace 為亞洲據點最多的 Google Cloud 合作夥伴,擁有 12 項 Google 專業領域認證與超過 400 張的專業證照, 集團服務過全球超過 500 家企業。如有 Google Cloud 產品導入或客製化專案開發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繫

Mail:marketing@tw.cloud-ace.com
Phone:+886-2-2377-2766
Facebook :Cloud Ace Taiwan
LinkedIn:Cloud Ace Taiwan
YouTube:Cloud Ace Taiwan

本文章內容由「Cloud Ace」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