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小遊戲,輕鬆體會「病毒擴散」原理

我很喜歡一個叫做「 連鎖反應 」的遊戲,不單是因為它很無腦,殺時間很有效,玩起來挺過癮的,還可以悟出一些有的沒的道理。
這個遊戲老實說沒什麼技巧,你只要在螢幕當中丟出一個泡泡,其他經過的豆豆如果碰到這個泡泡,他們會炸開變成更多泡泡,進而更容易讓其他豆豆給碰到。讓我著迷的地方,就是它把「病毒散播」的狀態,用簡單的視覺方式呈現出來。
如果你有個兩分鐘,請點進去玩玩看,然後我們再來分析它的一些代表性。(沒意外的話,應該 5 分鐘內可以全破吧)
可以從 Chrome Web Store 搜尋「Chain reaction」免費取得,也可以直接點去小遊戲的官方 網站連結 。
變數的簡單分析:
第一關很簡單,Get 1 out of 5,我們只需要讓至少一顆豆豆碰上丟下的泡泡就成功了。它是一個目標簡單的任務,例如:很划算的租屋訊息,我只需要至少一個人看到即可。我需要「技巧性」的把泡泡丟在有豆豆經過的地方,例如把租屋訊息貼在新生佈告欄上,這裡還不需要什麼社群擴散的幫助。但是隨便放的話,很可能一個人都沒吸引到!
第三關開始有點挑戰,Get 4 out of 15,豆豆們很少有四顆走在一起的,所以也許需要一點點口耳相傳才能一次找到四位租屋人,需要觀察一下流量較多的角落,例如選擇比較多人經過的佈告欄,也許抓到兩個有興趣的人,他們各自又找了兩三個朋友。
第四關以後,漸漸得要靠一點運氣了,有的時候即使放在流量看起來很可觀的地方,還是達不到預期的 KPI,明明知道對這個訊息會有興趣的人有這麼多,但是沒辦法完全讓他們看到,需要多觀察他們的動線趨勢,當下這一秒很多人的地方不代表可以影響到更多的人,例如辦了一場大型的試映會,來了一堆人,但是又不讓他們拍照,導致分享出現斷層,那就不能有漣漪一般的擴散。
我發現最容易失敗的兩種:一,是不大不小的潛力市場,如 Get 30 out of 45 的那關,雖然達成率只要求 66%,但是由於目標族群遊走數目不夠多,常常中途斷掉。二,很高的 KPI,如最後一關,雖然目標族群淹滿整個螢幕,但是要求達到 91% 的達成率,往往擴散會有點後繼無力。
當然,也常常有令人意外的例子,泡泡明明落在一個人很少的地方,眼看要死盡了,卻慢慢的由一個人,或兩個人的最後一毫秒分享,在幾乎要消失的前,突然又霹霹啪啪的竄燒起來,有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要它停都停不了。
感覺很亂數的結果,我們在病毒行銷裡,到底可以期待什麼?又可以控制什麼呢?
「連鎖反應」有出 進階版 ,在進階版裡豆豆們的移動速度有快有慢,炸開的範圍也大小不一,更能說明符合市場上不同管道的流動速度,還有不同人的影響力大小,這邊比較難破關。現實生活裡面對市場上的訊息傳播,有數不清的變動因素,遊戲是一個環境相對單純的實驗,但已經可以看出病毒擴散的一些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