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平離開端傳媒,創辦 Matters:以區塊鏈為底層技術的內容平台

資深媒體人張潔平過去三年來一直是端傳媒的總編輯,不過最近卻離開了一手打造的優質媒體,另外與技術夥伴共同創辦了 Matters。
評論
螢幕快照 2018-04-09 下午4.22.06
評論

資深媒體人張潔平過去三年來一直是端傳媒的總編輯,不過最近卻離開了一手打造的優質媒體,另外與技術夥伴共同創辦了 Matters。INSIDE 去年曾經採訪過張潔平談 媒體的訂閱制 ,而這次則是邀請張潔平談談 Matters 這個華文圈第一個應用加密貨幣技術的內容平台。

焦慮:好內容到底要怎麼活下去?

問到為什麼要創辦另一個內容平台?張潔平表示,自己一直是做內容的人,不管是自己生產或調集資源讓團隊一起生產,唯一想做的就是呈現好內容。但這幾年來,不管是在端傳媒的所見所聞,或是自己對整個內容產業的觀察,張潔平發現,媒體產業已經有了根本性的變化,這讓她有一個很大的焦慮感:好內容到底要怎麼活下去?

媒體產業到底出了什麼嚴重的問題?

張潔平提到,廣告是大多數媒體存活的方式,但這個商業模式並不容易生產出好內容,而是生產出很多人看的內容。這個問題在傳統媒體的時代並不明顯,因為媒體是特許產業,話語權是被壟斷的,所以當時媒體很賺錢,可以用賺錢的版面去養不賺錢的版面,讓好內容還有存活的機會。

「深度內容其實從來沒有賺到錢過!」張潔平笑著說。在過去,廣告的餅大於媒體的數量,所以媒體能活得很好,就養一部分的人來生產深度內容。但現在早已不是如此,市場出現了兩個關鍵的變化,不但話語權早已下放到每一個人手中,網路的大平台又拿走了大多數的線上廣告營收。這麼一來,媒體連那些很多人看的內容都不賺錢了,又怎麼去養不賺錢的嚴肅內容呢?

張潔平認為這是網路產業的一大問題,網路技術只為了廣告服務,沒有其他的應用了,所以才會被稱為流量經濟,大多數的人都努力於賺更多的廣告費。然而在廣告驅動的流量經濟當中,嚴肅內容註定無法討好讀者、帶來足夠多的流量並且養活自己,因此也就陷入了困境。

久而久之,現在網路上的公共討論反而開始減少,輿論上的公共空間更是開始陷落,大家只能轉而去思考,可不可以透過政府或非營利組織來養活嚴肅的內容?但這並非長久之計也沒有創新,張潔平還是希望自己可以找到在商業上的解決之道。

張潔平:「媒體現在面臨的問題,就是廣告模式和網路技術的聯手謀殺。」

第一步:打開編輯部,拿掉「總編輯」

要解決這個焦慮,除了嘗試各種商業模式以外,張潔平也很關注各種新技術所帶來的可能性,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的技術,都可以拿來解決問題。在商業模式上,媒體除了廣告、訂閱付費以外,不外乎就是調整 UGC、PGC 等各種參數,想辦法拓寬自己營收方式的廣度,但終究好內容如何活下去的焦慮感還是越來越強,這也是創辦 Matters 的起心動念。

螢幕快照 2018-04-09 下午4.22.06
現在還處於邀請制的內容平台 Matters

張潔平認為,窄路已不可行,然而一個更廣的營收模式,就不會是一小群人關起門來生產內容給讀者看,而應該是一個更開放、更協作的平台,該顛覆掉的不是記者或編輯這樣的專業人士,而是傳統編輯部的體制,包括工作流程、決策機制,不能再是總編輯說了算。即便張潔平自己就是一個總編輯,但仍然認為編輯部是應該要被「打開」的,不該由一小群人來設定議題(set agenda),而要由社群處理。

「所以我們先成立了一個社群,並且讓社群由小變大,由這個社群的成員來設定議題,這是 Matters 成立的緣由。」張潔平表示,這次創業,要先解決傳統編輯部造成的問題,但第二步還是要回歸到最根本的「如何活下去?」的這個問題上。

重新思考內容平台生死存亡的兩個關鍵機制:回報與評價

運作一段時間之後,Matters 的團隊將要探索的方向總結為兩個機制,分別是回報機制:「好內容要怎麼活下去?」以及評價機制:「如何判斷什麼是好內容?」

在回報機制上,從端傳媒的經驗來看,Matters 不希望依賴金主,因為不可持續,也不希望依賴廣告商,會影響評價機制,變成越多人看的就是越好的內容。所以比較可能的回報是來自於用戶的付費,但有沒有什麼樣的方式可以讓用戶的付費更跳脫傳統模式,同時讓內容產業更往前走一步呢?這是 Matters 要努力解決的關鍵問題。

至於評價機制,當有越來越多創作者願意在平台上討論、創作、發表,產生內容的時候,到底什麼樣的內容會被推到前面去,這就展現了平台的價值觀。許多平台其實都用技術來解決這個問題,並且認為技術本身是中立的,但張潔平則強烈反對技術中立論,甚至認為現在網路上的大平台,應該為技術造成現今內容產業的種種問題負責。畢竟,技術可以徹底改變我們所看到的內容,又怎麼可能簡單說自己中立就卸責?這些技術並沒有努力把世界往更好的方向推!

因為打開了編輯部的想像,所以不論回報機制或評價機制,Matters 都可以重新思考和打造規則,通過一個開放平台的建立,賦權給更多用戶來生產內容,同時也讓內容可以持續下去。

P_20180328_111024_vHDR_OnS

發行加密貨幣作為內容生產者的回報機制

張潔平說,加密貨幣這個新技術對於內容平台的回報機制給了 Matters 很大的想像空間。過去中國有支付寶、微信等中心化的小額支付工具,讓中國的知識經濟蓬勃發展。但是在中國以外,即時的小額支付卻是非常麻煩的事情,而加密貨幣則有機會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 Matters 是一個可以免費看內容的平台,但用戶必須要付費買平台發行的加密貨幣(MAT 幣),才能加入這個社群參與互動,有點像 steemit 的模式,有付費才能發文,但發文就有機會獲得其他讀者的「讚賞」,所以不只是付錢,還有可能賺錢,而且如果源源不斷有人要進來這個平台,平台發行的加密貨幣就會升值,對持有的人都有好處。

聽到加密貨幣,難免就讓人想到 ICO 的募資模式。所以 Matters 不打算跟創投募資,而要直接發行自己的加密貨幣來募資嗎?

張潔平表示,傳統的募資和 ICO 都會同時進行,因為必須要有一筆起始的資金,可能是一百多萬美元左右。至於 ICO 並不只是為了募資,而是發行加密貨幣作為平台上的回報機制。張潔平也知道許多 ICO 都被視為詐騙,不過如果 Matters 已經有良好的運作,傳統募資所獲得的資金也足夠,那麼參與 ICO 的人就能更放心。

螢幕快照 2018-04-09 下午4.31.30

以演算法作為排序內容的評價機制

張潔平說明,Matters 的內容評價機制透過演算法來處理,但演算法會一直調整。跟其他平台不同的地方是,Matters 的讚賞按鈕就是「付費」裝置,沒有免費讓你按的讚。所以你要先付費買一定數量的 MAT 幣,平台則可能收其中 5% 的手續費。

在看到好文章的時候,你就可以給作者「讚賞」,但讚賞並不是唯一的評價,因為 Matters 不認為越多人喜歡看的就是越好的內容,所以每一位用戶本身也會有不同的權重,資深意見領袖和菜鳥的讚賞,對評價的影響並不相同。

張潔平舉例,菜鳥用戶可能按了讚賞,花掉了一顆 MAT,作者也獲得一顆 MAT。資深用戶也一樣按了讚賞,花掉一顆 MAT,但是因為加權不同,所以作者可以獲得十顆 MAT,平台會補上另外九顆。在這個平台上,每個人的影響力是有高低之分的。張潔平也提到,平台保留了加權機制,但不會輕易使用,例如某篇很重要的文章,並沒有被原本的讚賞機制往前推送,平台可以公開給予加權。張潔平表示,Matters 初期就先運行看看,往後如果發現這樣的評價機制會出現什麼問題,就再調整演算法。

螢幕快照 2018-04-09 下午4.24.26
本文作者加入封測所獲得的 MAT 紀錄

不過,MAT 幣的幣值如果跟其他加密貨幣一樣每天會波動,這個特性對於進行讚賞或領取回報來說,似乎並不是很理想的現象?張潔平透露,Matters 會透過一個專利技術,同時發行兩種連動的加密貨幣,其中一種用來投資,在交易所每天都有波動,也有升值的機會。另一種則用來消費,只作為平台上讚賞的工具。這麼一來,也才不會大家拿了貨幣之後都拿去投資,而不在平台內進行發表和讚賞。

Matters 跟別人有什麼不同?

在市場佈局上,張潔平介紹 Matters 一開始找了一兩百位華文領域意見領袖做為社群的起始成員,因為是封閉式測試,所以沒有言論審查的問題,但是隨著商業運作的腳步,平台對公眾開放之後,很有可能平台上很多公共討論的內容在中國會面臨問題,所以早期以中國以外的華人市場為主。

此外,Matters 是一個內容平台而非媒體,所以沒有語言與文化的限制,張潔平也表示會盡快在平台穩定之後,也推行國際版,畢竟以英文、中文或任何語言來發表內容,對平台而言並沒有什麼不同。

那跟最早以加密貨幣作為發文獎勵的 steem 有什麼差別呢?張潔平則解釋,steem 的排序機制相當複雜,但大概就是多人看的就是好的、有錢人看的就是好的,所以會造成嚴重的階層固化問題,這也是為什麼 steem 現在呈現在前面的內容很糟糕。即使有再好的技術、再好的商業模式,結果在內容的品質上卻不理想,其實很可惜。

所以看到 steem 帶來的教訓,Matters 做了兩個改變。首先是先找一群優質意見領袖來進行長時間的封側,先定義出早期用戶的格調,而不是一開放就任何人都可以上來,那麼社群的品質自然就很差。其次是評價機制不應該造成階層固化,所以能夠維持平台上出現好內容的人,就應該擁有更高的知識信用(Knowledge Credit),需要被加權,而不是讓有錢人決定什麼該出現在前面。這裡的知識信用,有別於與社會信用,用戶必須自己在平台上持續累積貢獻。

所以在評價機制上,Matters 與其他內容平台有很大的不同。傳統的媒體採行的是廣告模式:多人看的,就是好的;而臉書採行的是社群模式:朋友推薦的,就是好的;今日頭條採行的是以演算法個人化:常看的,就是好的。至於 Matters 的模式,一言以敝之:被很多知識信用高的人肯定,就是好的。

只是張潔平也承認,同溫層與習慣都能讓人舒服,在商業上很合邏輯,所以臉書和今日頭條在商業上都獲得巨大的成功,但也造成嚴重的問題。Matters 想做的卻是把人拉出同溫層,這是反人性的,在商業上要成立就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也就因此更值得挑戰,這樣的內容平台,對社會也才有價值。

螢幕快照 2018-04-09 下午4.26.01
封測中的 Matters 內容平台,以論壇形式呈現

難道 Matters 上不會有同溫層或是兩極化的發展?

張潔平分析,只要不是中心化的編輯團隊,就很容易有兩極化的情況,因為創作者會想要去討好讀者,展現的其實就是社會的常態。而中心化的編輯則可以呈現高品質的內容,但是卻又太過偏離社會現實情況,許多聲音會因此無法出現在媒體上,也因為不容易討好讀者而很難持續。

所以沒有完美的系統,更沒有一開始就很好的系統,如果真的這樣想那也太傲慢了。張潔平說,Matters 選擇的是去中心化的方式,讓社群自己來進行議題設定,也許就會出現內容過於兩極化的問題,那就再找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吧!

畢竟 Matters 是一個以社群為基礎的內容平台,所以會有一個自我修正的機制,而這個機制的來源還是來自於開放透明的社群互動。也許以後我們都能從這個社群的共識裡面學到一些新的東西,甚至這些新出來的東西,可以推動內容產業往前走一小步。

張潔平:「我們希望 Matters 可以打造成一個以開放、有效率的方式,容納所有意見並且最後形成共識的內容平台。」

至於同溫層效應,張潔平認為臉書其實不只有演算法造成了同溫層,另一個幫兇則是實名制所形成的「以人為中心」在組織話題,這是很有商業智慧的一種做法,因為會放大你的情緒、慾望和野心,所以很輕易就可以透過人際關係打造出同溫層。

但是以前的 BBS,像是 PPT 是以話題為中心的內容平台,Matters 也一樣是以話題中心,你會先看到話題是什麼,接下來才會看到是誰發文,而要參與這樣平台,你首先也得對話題有辨識能力。張潔平承認,的確在商業上這樣的平台比較不吸引人,因為人對於其他人或是自己,永遠都比對於任何話題都更感興趣,這是人性。也因此,這種論壇式的平台,就比較不會有同溫層效應,但商業上也比較弱勢,需要更有效的回報機制來強化。

結語:持續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資深內容人

訪談到最後,張潔平談到了結束與端傳媒的合作關係,是因為自己已經沈迷於如何讓好內容可以活下去的這件事情,但這不是在一間以媒體框架運作的組織中可以做到的嘗試,況且端傳媒本身有其在華文世界的重要性。所以在考量到端傳媒的付費訂閱模式已經走向穩定,也有很適合的李志德接替總編輯,就選擇離開,新嘗試一條冒險路,現在正式將 Matters 商業化運作。

目前 Matters 的團隊大概八個人,公司設立在香港,成員有一半是內容專業,一半是技術專業,共同點是都對媒體的商業模式有很強的焦慮感,非常希望改變現況,可能是過去無法靠好內容活下去的內容人,或是不想再繼續讓廣告狹持網路技術發展的技術人。

訪談的過程中,我一直追問張潔平對於媒體到底看到了什麼媒體所面臨的困境,也持續深究張潔平到底要怎樣解決「好內容到底要怎麼活下去?」的這個大難題。言談之中,張潔平有幾分肯定也有幾分迷惘,肯定的是每一個內容平台所出現的問題,像是兩極化、同溫層、內容品質低落,張潔平都懂得怎麼去解決,迷惘的則是好內容要怎麼活下去,加密貨幣的回報機制的確是一個嶄新的嘗試,但有沒有對內容創作者與讀者更強的誘因?最後有沒有辦法成功?也只能讓市場來回答了。

最新發展:


邁達特、逐鹿數位、德安資訊三強聯手,為飯店業量身打造系統上雲 AWS,推動飯店業數位轉型

飯店業九成系統建在地端,維護壓力正與日俱增。IT 智能化最佳夥伴 − MetaAge 邁達特 AWS 團隊,與熟稔飯店業系統應用的「逐鹿數位」,以及台灣旅宿資訊系統產業領導者「德安資訊」三強攜手,實現飯店業系統上雲的關鍵合作。
評論
Photo Credit:MetaAge 邁達特
評論

多強聯手整併多年經驗與技術,為飯店業轉型精準鋪路

MetaAge 邁達特MetaGuru 逐鹿數位展開合作,一同協助將德安資訊 ERP 系統用戶成功搬遷上雲。本次多強聯手整併經驗與技術,使飯店業(又稱旅宿業)可享有更彈性、靈活、穩定且高安全性的核心系統,讓飯店可更專注於旅客服務體驗的提升與深化。 

逐鹿數位總經理蕭世欽提及:「數位轉型對飯店業的重要性不言可喻。隨著科技迅速發展,旅客期望更快速、更便捷的預訂和入住體驗,因此,透過各種量身訂做的數位解決方案,飯店業者能提高效率、更專注於旅客的個性化服務,提升市場競爭力。」

蕭世欽也進一步提到:「為求一個成功的數位轉型,多數五星飯店業者將重點放在系統整合,優化服務流程,加快服務的速度,提升旅客的體驗,以致實現業績增長。」

IT 智能化最佳夥伴− MetaAge 邁達特具有 20 年以上的 IT 經驗,同時具備豐富且強大的雲地整合技術,本次結合 MetaGuru 逐鹿數位 25 年的企業管理系統整合經驗,再攜手深耕飯店業超過 30 年的德安資訊,聯手推動飯店業系統雲端化的浪潮,使飯店業不只是數位轉型,更可以獲取雲端化所帶來的好處。

邁達特與旗下逐鹿數位共同攜手德安資訊,將多個德安 ERP 系統用戶成功搬遷上雲。/Photo Credit:MetaAge 邁達特

飯店業九成系統建在地端,維護壓力與日俱增

逐鹿數位數位長黃瓊萱曾任飯店專業經理人,擁有 20 年豐富的飯店經營管理經驗。黃瓊萱看準飯店數位轉型正深化的趨勢,在本次飯店業系統上雲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黃瓊萱談及:「飯店業屬於類傳統產業,有近 9 成系統都建置於地端,每年需投入可觀的成本在機房環境及硬體維護,且需額外支出外包資訊服務的費用。而飯店業是我們視為重中之重的產業,透過雲端服務的協助,不但能降低既有的維護壓力,還能提供比傳統地端環境更完善且安心的資安防護。搭配邁達特 MSP 團隊 7×24 的全天候託管服務,系統還能擁有更即時的保護與故障排除。」

飯店業九成系統建在地端,維護壓力與日俱增。系統上雲不僅可降低既有維護壓力,還能提供比傳統地端環境更完善且安心的資安防護。/Photo Credit:MetaAge 邁達特

本次三強聯手,旨在協助飯店業在數位轉型的道路上,邁出扎實穩固的第一步,使飯店業得以安心無虞的專注本業。無論是 ERP、PMS、POS、CRM、訂房等不同的業務系統,均能透過本次合作案,以達成混合雲架構、資料遷移上雲、優化使用方式等不同的效果。尤其透過逐鹿數位與德安資訊過去所累積的「飯店業經驗」,邁達特在資訊系統架構面,能夠提供更貼近於飯店業者使用情境的現代化架構,甚至還能優化操作者的使用模式。

雲端環境已在實戰中證明其安全性,高穩定特性再降低許多營運風險

論及雲端的安全性,據資安廠商 Cymetrics 所發布的臺灣飯店業資安曝險調查報告顯示,儘管飯店業的資安總評分級僅徘徊在 B- 至 C 之間,不過相關的星級飯店業者,在雲端安全的部分皆取得 A+ 的評分。顯示飯店業者將系統建置於雲端環境,可享有絕對的安全性。

由此可證,雲端已經在實戰中證明其安全性,無論是經過國際稽核的雲端機房,還是最新的雲端資安技術,或是將兩者整合帶來的價值,絕對可為飯店業者提供極大的幫助。若後續能將其系統進行混合雲架構設計、建置、優化,透過雲端的彈性與可靠度,還能更有效地補強資訊安全的強度。

另外,透過上雲,除了常常談到的水、電、機房維護等成本下降,飯店業者亦可得到許多額外的好處,例如:人力的配置可以更加靈活、上雲後所縮小的機房空間可用於更有價值的投資,如廚房、房間等使用。而雲端所提供的特性,也能使飯店這類需要 24 小時維持運作的用戶,獲得更高的系統可用性,避免夜間硬體或軟體出現狀況,造成訂房資料出現異常,甚至影響到即將入住旅客之權益,直接地降低許多營運風險。

系統上雲使飯店這類需要24小時維持運作的用戶,獲得更高的系統可用性,避免夜間硬體或軟體出現狀況,降低許多營運風險。/Photo Credit:MetaAge 邁達特

雲端化的軟體,是提升飯店經營效益的不二選擇

德安資訊事業發展總監陳亮君提及:「有越來越多德安系統的用戶引頸期盼 PMS (Property Management System,飯店管理系統)的雲端化,因為新模式帶來下列多重優點:減少硬體支出、簡化硬體管理所需的人力和時間成本,使飯店更有效率地運用有限的時間與人力。」有鑑於此,德安資訊旗下其他系統,也在本次合作中與邁達特 AWS 團隊進行雲端化的設計與測試,使其系統能夠在雲端上更穩定的運作。

陳亮君近一步談及:「我們相信,雲端化的軟體是提升飯店經營效益的不二選擇。飯店業者可藉此得到更高的系統可靠性,並透過雲端環境的靈活特性,提升其系統安全與數位韌性,讓飯店業者在營運上更無後顧之憂,全心全意向更高的業務目標邁進。」

雲端化的軟體是提升飯店經營效益的不二選擇,讓飯店業者在營運上更無後顧之憂,全心全意向更高的業務目標邁進。/Photo Credit:MetaAge 邁達特

德安 A6 ERP 上雲,提供更多的企業附加價值

傳統的 ERP 系統通常運行在企業的本地伺服器上,需要大量硬體資源,並且對地端頻寬要求高。而隨著雲端技術的成熟,可以將 ERP 系統移至雲端平台,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進而可以減少對地端硬體資源和頻寬的需求,使企業更容易應對流量峰值。

ERP 上雲還帶來了更靈活的使用情境,透過 AWS 的服務及應用,讓企業員工隨時隨地訪問 ERP 系統。這種自由度使企業能夠將特定的 ERP 應用擴展到更多設備和使用情境上,包括移動設備、平板電腦和筆記型電腦。無論員工身處何處,都可以輕鬆訪問 ERP 系統,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隨著 ERP 上雲的發展,企業還有機會打造自己的品牌。他們可以自定義 ERP 系統的外觀和網址,企業可以將自己的品牌價值和形象融入到 ERP 系統中,創建獨一無二的雲端專屬 ERP 訪問入口。

ERP 上雲可以減少對地端硬體和頻寬的需求,也更容易應對流量峰值;靈活的使用情境也為員工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Photo Credit:MetaAge 邁達特

邁達特透析飯店作業系統,打造使用者體驗最佳的 AWS 上雲方案

邁達特 AWS 產品與技術處處長蘇良霖提到,邁達特近年跨足雲端產業有成,已具備 AWS SPP/MSP 等 AWS 夥伴資格之外,也儲備了大量雲端所需的人才。透過本次與逐鹿數位、德安資訊的合作,邁達特在做足功課後,深入與各大飯店訪談、透析飯店各大作業系統,使邁達特對飯店業相關系統之間的協作,具備更全面且深入的理解,並為飯店業打造最佳的使用者體驗。

為了提供客戶更好的維運品質,邁達特成立雲端託管服務中心,並通過 ISO27001 稽核,確保其資訊安全性,更建置實質性的三班制的技術服務團隊,提供全天候 24 小時的託管服務,完全適配飯店業者所需的即時性與時效性。

邁達特不僅具備 AWS SPP/MSP 等 AWS 夥伴資格,還設有 7×24 全年無休的雲端託管服務中心(MSP Center),完全適配飯店業者所需的即時性與時效性。/Photo Credit:MetaAge 邁達特

蘇良霖談及:「雲端環境具備靈活部署及高穩定度等特性,搭配邁達特 MSP 託管服務,可大幅解決飯店管理層需要多工投入的繁重負載。飯店業得以用更省力的方式,即時掌握各系統的運作狀況;管理層也能更專注於飯店的營運管理策略,提供客戶更好的服務體驗。」

邁達特 7×24 MSP 雲託管服務,支持飯店業 IT 量能的好夥伴

隨著技術的快速變化,新的技術和工具不斷地湧現,導致現有 IT 人員需要不斷學習新的技術,對於非專職的企業而言,可能要與其他行業競爭,且需花費不少資源去培訓人才,才能應付這樣的變化。為了確保 IT 基礎設施的穩健營運和資料的安全,不少企業選擇尋找可靠的技術合作夥伴,以提供培訓和支援,幫助企業在充滿挑戰的數位環境中取得成功。

MetaAge 邁達特使用 AI 監控技術持續優化客戶的雲端服務,提前發現並解決潛在的問題與漏洞,透過專業 MSP 人員的監控和優化,可降低企業的資安風險、改善服務性能,同時減少可能的服務中斷,協助客戶實現穩定且持續營運的服務,甚至提升既有人員的技術價值。

邁達特雲端託管服務中心(MSP Center)通過 ISO27001 認證,搭配 AI 監控技術和專業 MSP 人員,可協助客戶實現穩定且持續營運的服務,甚至提升既有人員的技術價值。/Photo Credit:MetaAge 邁達特

IT 智能化最佳夥伴−MetaAge 邁達特,專人服務與您接洽

邁達特在資安、網路、儲存、伺服器、虛擬化、資料庫管理具有豐富經驗,技術深厚的架構師群與維運團隊是企業雲服務的最佳幫手。無論是部署雲端服務,進一步代管維運(Cloud Managed Service)、基礎架構即代碼 (Infrastructure-as-code)、 API 整合、雲地整合等加值服務,邁達特均能一站式滿足企業的多構面需求。

本次多強聯手一起為飯店業量身打造的專屬上雲方案,不管是在使用者體驗或是成本優化層面,皆為飯店數位轉型立下了新的里程碑。MetaAge 邁達特持續攜手各方,積極協助各大飯店業的雲端化需求,進而幫助飯店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如您有任何諮詢需求,歡迎由此與邁達特聯繫,或致電 080-000-8669 由專人與您接洽。 

MetaAge 邁達特官方網站|MetaGuru 逐鹿數位官方網站|德安資訊官方網站

關於 MetaAge 邁達特
MetaAge 邁達特,舊名聚碩科技,蟬聯多年中華徵信社台灣地區電腦系統整合服務業第一名。擁有國際知名品牌之軟硬體產品線、原廠認證之技術人才、綿密廣佈之市場通路、堅實的諮詢與維護服務。MetaAge 邁達特協助企業雲地整合、全方位進行數位轉型,以智動化提升企業人均產值,是企業 IT 智能化的最佳夥伴。

關於 MetaGuru 逐鹿數位
MetaGuru 逐鹿數位,前身為明基逐鹿。逐鹿數位專精於企業數位解決方案規劃與軟體開發,具有 25年的 IT 產業經驗,具備企業流程管理、人才資本管理、合約管理、碳流程追蹤管理等系統,以及數位轉型總體規劃等顧問服務,兩岸三地已累積 5,000+ 的客戶。

關於 Athena 德安資訊
德安資續深耕台灣逾 30 年,為台灣飯店、餐飲系統產業領導者。從 ERP 系統、PMS 系統、POS 系統到網路訂房、通路管理等,德安致力提供客戶「全方位解決方案」。德安於 3~5 星級飯店系統市佔率為第一,服務產業類型橫跨飯店、餐飲乃至教育單位,已逾 450 家。

本文章內容由「MetaAge 邁達特和 MetaGuru 逐鹿數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