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曾昭衡,從學生時期即關注室內空氣污染問題,累積十餘年的專業經驗,為國內《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的幕後推手之一。輔導改善各式場所的室內空氣品質超過 100 棟建築物,擅長使用平民老百姓的語言,讓人了解原來看不見的空氣這麼重要。目前擔任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教授及台灣室內環境品質學會理事,同時主持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室內環境品質研究中心,亦擔任綠學院的綠色帶路人。
原文刊登於 綠學院 ,INSIDE 獲授權轉載。
你知道全世界第一個制定 PM2.5 國家空氣品質標準的,是哪個國家嗎?
美國環保署早在 1997 年,就首先提出要將 PM2.5 納入國家標準。在被聯邦法院否決之後,美國環保署蒐集更多 PM2.5 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科學證據,終於在 2002 年成功訂定國家標準。日本不落人後,也接著跟進,訂定國家標準。有了美日的先例,我國環保署也啟動 PM2.5 國家空氣品質標準的研究,並於 2005 年完成在原有每一個空氣品質監測站增設 PM2.5 監測儀。
沒想到我們研究了近十年,半路卻被大陸人彎道超車。
為什麼? 因為人都要等到火燒屁股才會改變。
2010 年 11 月,大陸民眾發現北京的美國大使館自己架設的空氣品質測站公開的 PM2.5 空氣品質指標值顯示 595,這數值已經爆表(最高 500),竟然北京官方公佈的數據卻只顯示是輕微污染。從此,大陸全國民眾對空氣污染產生集體恐慌,到前央視主播柴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發表之時,民怨達到高峰。大陸官方火速於 2011 年底公告 PM2.5 的最新標準。
我們還在研究標準該訂多少研究了近十年,卻被大陸一下子彎道超車。因此我國環保署也趕在 2011 年底提出,2012 年 6 月公告實施我國的 PM2.5 標準,標準值比照美國、日本,正式對 PM2.5 宣戰。
下面這張世界城市的 PM2.5 空污地圖,可以讓我們了解臺灣實際的狀況到底有多糟。當年臺灣 PM2.5 年平均濃度是 24 μg/m3,台北市 17μg/m3,台中市 25.7μg/m3,高雄市 30.7μg/m3,和下面其他城市相比,我們大概排名在中後段班。別急著慶幸,那是因為後面墊底的都是大陸的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廣州、蘇州等等。

各國整治 PM2.5 的第一步,都得先廣設監測站,從數據上「看」到 PM2.5 的濃度,再將 PM2.5 納入國家空氣品質標準,藉此設定改善的終極目標及時程。
PM2.5 的整治沒有萬靈丹,改善污染必須多管齊下,因為 PM2.5 的來源除了車輛、工廠(包含火力發電廠)兩大污染排放外,還有更多大大小小的其他各種污染源,而且你知道嗎,氣體類的空氣污染在大氣中互相反應後,還會新生成二次 PM2.5。
所以 PM2.5 幾乎等於整體空氣污染的代名詞,整治困難度居於各種空氣污染之首。
境內自己整治就已經夠難了,更別說在秋冬之際會不時拜訪臺灣的大陸霾害,屢屢讓全台的空污指標紅爆紫爆。所以要減少 PM2.5 的污染,除了政府原有的空氣污染防治措施,幾乎都要加強加倍之外,還得再加上創新的技術引入及法規突破,才能約略看到成效。因為乾淨的能源、乾淨的空氣從來都不是便宜的事啊!
以台灣便宜的油電及「避免太大衝擊」的污染管制,當然空氣別想馬上「明天會更好」。我也希望加油付電費時帳單便宜一點, 但如果得用親朋好友的肺癌、心臟病、中風的醫療帳單來換,那怎麼想都不划算呀!更何況台灣地小人稠,同樣量的污染放出來,不用算都知道,造成的污染濃度及健康傷害,都會比其他國家嚴重。
凡把臺灣當作家園的人(包括企業家及官員)及鄉民就應該覺悟,如果羨慕上圖中 PM2.5年平均濃度只有個位數的那些城市,我們就必須犧牲一些便利甚至荷包,來換得更好的環境品質及健康,因為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不需要代價。 政府也不要好像怕捅到馬蜂窩般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很明顯車輛歸交通部管,工廠電廠(能源)歸經濟部管,乾淨的空氣不會只是環保署的事,上級官員不合作解決怎麼行呢?
那我們民眾可以做什麼呢?戶外的大氣污染整治,的確有賴所有的工商企業配合政府的各項管制措施,主動減少排放。但你也不是完全沒有責任。你抱怨工廠排放 PM2.5,那你自己騎的不也是二行程機車,還吵著要政府給你錢才願意換。電廠的大量發電,不也是為了要滿足我們隨時要吹冷氣的需求嗎?工廠生產過多的產品,不也是為了服務我們用過即丟、浪費物資的壞習慣嗎?更別忘了焚化爐的空氣污染,可是會再公平地回到每一個丟垃圾的人的鼻子裡。
還有別忘了空氣污染的最後一哩路,就是室內空氣品質。戶外的大氣污染,有賴你我及政府的集體努力,但個人出入的室內環境,就必須靠自己多留意改善室內的空氣品質,免得進入屋內躲避霾害的同時,卻中了自己設下的污染陷阱,吸入了更多裝潢逸散的有毒化學物質、讓人生病的細菌、霉菌、含更多 PM2.5 的二手煙、燃燒廢氣等等。我國 2012 年生效的《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累積至 2017 年已列管了約 1,500 家各類公共場所,藉由政府的督促以減少大眾空間的室內空氣污染。我們之後再與你分享如何保護家人呼吸健康的策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