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喬治卡林 ,是美國已故幽默大師,專長是一個人 solo 的搞笑脫口秀。別看他好像是一個不起眼的老頭子,還有點禿頭,微禿腦袋裡裝滿了驚人的生活智慧,轉換成言語每一個字都有砲彈威力。這裡的生活智慧不是什麼過期的牛奶可以擦家具,或是丟茶葉在鞋子裡除腳臭之類的小撇步。這裡說的智慧是 insight,是任何一個創業者,都不可缺乏的洞悉力,而這些奇妙的洞悉,多半來自於很普通很普通的生活。
Insight 這個詞,常常被提起,但是更常被忽略。它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就是一個開啟某一群人的開關,可能是他們共同的默契或語言,抑或是讓他們心有戚戚焉, 點頭如搗蒜的事實 。常常,insight 是躲起來的,因為它潛伏在人性裡頭,無聲的導引我們所做的一切選擇。一個沒有認清楚 Target audience insight 的 campaign,其實就是亂槍打鳥,瞎子摸象,失敗了也不能怪誰。一個對的 insight,會讓目標族群不但聽到訊息,還大嘆 「你懂我!」
但這個小小心靈鑰匙,哪裡找?其實它有兩個主要來源,一種是經過精密的調查與分析得到的,另一種則俯拾皆是的,然而不去察覺它的話,它就一溜而過。這篇文章會淺談筆者個人對於尋找這兩種 insights 的經驗。
精密調查出來的 insight
多半很酷,data mining 裡挖掘出來的祕辛真的很驚人,常常是我們想都沒想到的事情。在做精密的 survey 時,又分為 qualitative 跟 quantitative 兩種方向,簡單而言,一個是評量品質,一個是把品質數字化。一個好的 survey 一定要融合質化跟量化兩個數據來找答案,research 的理論跟方法在本篇就不做贅述。
當筆者在美國廣告公司 Goodby & Silverstein 上課時,講師 Andy Grayson 是當時的品牌策略總監,一位聰明絕頂卻也平易近人的專家。Andy 分享了許多他們尋找 user insights 的祕密,其中當然少不了廣灑民調。那時他們剛剛結束對芝多司小點心的 survey,民調一堆的問題裡,剛好有一個選項是:「你常嘿咻嗎?」結果誤打誤撞他們得到了一個令人好笑的數據,喜歡芝多司的群眾,竟然明顯地比不喜歡芝多司的群眾還更常嘿咻!芝多司跟性生活居然成正比關係!這個角度沒有被拿出來與客戶正式提案,只是在研究過程中一個有趣的發現。像是這種比較隱蔽的發現,不透過大量的 survey 就不容易浮出水面,因為消費者自己都無法察覺其關連性!要挖掘出來漂亮結論,就需要漂亮的問題設計。有句話說:「You get the right answer when you ask the right question.」要得到對的答案,需要問出對的問題。
俯拾皆是的 insight
怎麼找呢?只要常常把腦袋定在 尋找有趣事實 的模式就可以了。這個不難,一開始,只要稍微在日常生活裡去留意普通對話的內容即可。例如,一個人到朋友家裡作客,問說有沒有牛奶。主人說:「喔不好意思,我們沒有牛奶。」或者跟回答「喔不好意思,我們沒有牛奶了。」這兩句話有什麼重大的不同嗎?是的,差一個「了」字,但是立刻知道這家人是不是鮮奶的消費族群。前者聽起來牛奶不是他們冰箱裡的必備物,後者聽起來是喝完了還沒補充。小小不同,仔細觀察的話可以讓我們分辨出許多有趣的事實。

再來,就是其他生活中聽到的 complain。 抱怨,真的是最好的 insight 來源。 前兩天看到有一個朋友在 Facebook 上說:「對常過敏的人來說,出門沒帶衛生紙真的好沒安全感呀!」衛生紙廠商如果要做廣告,這是一個漂亮的切入點!
一般而言,俯拾即是的 insight 需要精密調查來 back it up。也就是說,今天一個 planner 在生活裡發現了有趣的事實,他或她需要開始證明這是真的:過敏的人真的不帶衛生紙就會不安嗎?這時候,一份有意義的調查問題集因此產生。另外一個角度想,精密調查也需要至少一點點對生活的敏銳度來輔佐。所以這兩個 insights 來源互相參考,互為依歸。
最後,喬治卡林,經典人物,在嘻嘻笑笑之間,就把一個我們很重要的行為給圈點出來:「我們對於物質的佔有慾是無止盡的。」這段影片叫過「東西」,英文叫「stuff」,筆者把它加上了中文,大家抽空可以看,真的好笑。人類的行為,其實掉在一個可預測的 pattern 裡面,只要我們能從大局去看許多的事件,並且充滿好奇心,就能看出端倪。
辨識出這些 pattern 是人類學家的工作,也是行銷人的工作,更是創業者的功課。一個新服務到底是為了服務人性的哪一環而存在?除了之前的 馬斯洛三角形 之外,發掘出一個好的 insight 也能讓你的服務 goes a long long way。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jsUBC1a6EA&w=425&h=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