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被笑沒有商業利益的點子後來如何了?Lawsnote 一週年專訪

致力於為法律人提升工作效率,當年的他們不確定自己做的事是否正確,而今七法 Lawsnote法學搜尋系統上線一年了。沒錯,當年那個被笑沒有辦法獲利的點子!
評論
LAWSNOTE團體照-702x336
Photo Credit: LEONA
評論

本篇來自合作媒體 智由博集 ,作者 LEONA,INSIDE 獲授權轉載。

去年 (2016) 10 月,我們對 Lawsnote 團隊做了第一次的專訪 「這個點子被嘲笑沒有商業利益,但律師們卻愛死了」。這個月正好是 Lawsnote 上線一週年,和那個時候相比,已經有許多法律人開始採用 Lawsnote 作為主要的判決查詢工具。

因此我們再次專訪 Lawsnote 的創辦人 Barry,請他來和我們聊聊過去一年的體驗和未來的規劃,讓有興趣的人可以更了解這個專注耕耘在法律科技化的團隊。

Q1:  可以說說 Lawsnote 過去一年的成果嗎?

最明顯的成果是使用者的成長,過去一年間我們的人數成長了 13 倍,現在 MAU (編按:monthly active user;月活躍使用者) 大約是 22,000 人,律師大約占了 6,000 人左右。

這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激勵,證明法學資料在搜尋上的精進是有需求的,這樣一來事情會變的比較單純,我們可以更專注在產品的開發上,不太需要擔心其他的事情。

Q2:  過去一年中,Lawsnote 團隊在產品開發上有哪些創新呢?

有的,今年 5 月開發的「法院見解/爭點搜尋」是比較代表性的創新,據我所知我們是台灣第一個做到的。此外我們也完成了判決「被引用次數的統計」、「布林邏輯搜尋」、「母法找子法」、「法規名稱+內文搜尋」、「重新排版的 word 下載」、「名詞解釋」等等的功能。

但我們不會為了創新而創新,而是比較專注在解決使用者的問題上,只有在舊的技術無法解決問題才會來創新。以一間創業公司來說,我們不太有資源去嘗試不確定的需求,雖然我們剛開始做過一些這樣的事情,但後來回過頭去看,那其實是錯誤的嘗試。

Q3:  過程中有沒有哪些錯誤嘗試呢?

在 Lawsnote 上線沒多久,為了可以用判決來找判決,我們當時建立了一個模組,嘗試用詞向量空間去找出相類似的判決書,有點類似「你可能對這項商品也有興趣」這樣的概念,但成果並不好,因為我們那時沒有把需求想的很清楚就去做了。所以這個功能後來沒有上線。

當然任何錯誤都會讓我們學到一些東西,但現在看起來那些資源就浪費了,而身為資源非常稀缺的新創公司,我們禁不起太多浪費,尤其是時間上的。

Q4:  這一年來有遇過甚麼困難嗎?

維持資料的完整性和正確性!

聽起來很荒謬,但這是真的,過去一年我們至少花了 200 萬在維持判決書和司法院同步,以及從各部會網站上取得函釋資料,以盡量確保我們的資料是正確而完整的。

雖然司法院目前逐步把判決打包開放,但 Lawsnote 對自己的要求是頂多晚司法院公開日一天以保證搜尋的即時性,我們不太可能用打包下載的資料。

而且司法院時常新增很久以前的判決,或是更正或重新遮匿。我們可能在 7 月發現司法院新增了 10 筆 2 月的判決,為了避免資料缺漏,系統必須一直去檢查司法院過去的判決。

由於資料的完整性和正確性的成本太大,很多人來問我們資料怎麼抓的,聽完我們的做法就直接放棄了,因此我們一直希望司法院開放判決 API,讓大家更好利用原始判決。如果司法院沒有足夠的資源,我們很樂意無償為司法院製作。

Q5: 我們可以期待 Lawsnote 未來一年要完成甚麼事情呢?

接下來幾個月確定會完成的事情,包含行動版網頁的優化、更多欄位的搜尋、同義字相關詞的一併搜尋、判決的摘要、畫線和收藏、包含訴願決定在內的更多資料、從法條找判決、當然還有持續優化搜尋結果。

但這些加起來都沒有我們正在探索的事情來的令人興奮。

我們最近和中研院以及台大法律系有一些合作,至於合作了甚麼內容請允許我們先暫時賣個關子 (笑)。但是藉由這樣的合作,我們的確初步勾勒出了未來法學搜尋的樣貌。雖然,目前我們做的還是很基礎的事。就像蓋房子需要穩固的地基,我們現在正處於向下挖掘、填補鋼筋以鞏固地基的階段,並期望往後能蓋出一棟超級高樓,並提供所有法律工作者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視野。

也許明年底前我們可以支援用案例事實來搜尋判決。

Q6: 您在天地人文創的分享過 Lawsnote 的客服機制很特別,可以再介紹一下嗎?

公司的每一位核心成員都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客服信。而對於自己負責的部分,同時也擔任客服人員。

這個機制有效的降低了團隊內部的溝通成本,確保每一個人知道目前甚麼事情是重要的,我們不需要再開會和大家報告,只需要把使用者的建議蒐集起來然後開始做就好。

目前為止這個機制的效果很好,如果今天使用者發現一個 bug,負責的人就會自己去把 bug 修好後感謝抓出來的使用者,這建立起一個直接的關心和責任感,而不會被稀釋。

我認為把使用者擺在第一位這件事情不應該只是一個口號,而是一個必須深植在每一位團隊成員心中的概念,並且落實到每一個細節之中。客服信是很珍貴的寶物,那代表被在乎,代表有人希望我們變的更好,甚至告訴我們變好的方法,我們應該用很感謝的心情去看待這些信。

另外我們團隊大部分是工程師,他們不熟悉法律圈,沒有辦法和使用者一起呼吸。但他們會看客服信,當有人寫信來感謝我們的時候,他們也會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

Q7: 很多人對你們的商業模式感到好奇,可以聊聊看你的想法嗎?

我也蠻好奇的!

過去一年我們有一些零星資料處理的收入,但不是很健康。為了讓 Lawsnote 能繼續下去並且能繼續在開發上能夠更精進,也希望透過這次專訪的機會宣告這個消息:我們預計在 10 月開始收費,並且在 9 月開始有一個非常優惠的預購方案,收到的費用會維持我們繼續營運下去。

如果有額外的經費,我們會投入在招募更多夥伴來加速產品開發的速度,因為我們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透過客服蒐集來的代辦事項清單目前接近 60 項,以我們現在的人力要花 3 年才能做完。

(編按:愛它就請支持它~)

Q8: 網路上有律師說色情網站的搜尋都比 Lawsnote 的更好,你怎麼看待這些評論?

PronTech (編按:色情科技) 的技術含量其實非常高,色情網站是最早使用線上付款和信用卡加密技術的一種應用。

這是因為色情產業一直都是剛需的超大市場,甚至比旅遊市場還大,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容易孕育出很強的科技。事實上,很多科技都受到 PornTech 影響很深,例如 VHS(編按:Video Home System,家用錄影系統),現在你很難想像大部分線上追劇平台的影音串流技術都比不上色情網站。

所以說我們的搜尋比不上色情網站,這句話我完全不認為有貶損的意思,雖然它聽起來很像。

Q9: 律師和創業家有甚麼相同或是不一樣的地方呢?

相同的是都很忙!

比起來我在當律師的工時更長一點。所以大家說創業很辛苦,我覺得律師更辛苦一點,但因為都是我很熱愛的事情,並不會覺得特別難受。

我覺得律師和創業的本質是很類似的,都在解決問題、對細節要求很嚴謹、重視策略、很快學習各種知識、認為自己在做的事情非常了不起但自己卻沒甚麼了不起。

比較不一樣的地方,當律師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或方向,因為有很多優秀的前輩可以學習,而創業沒有正確這件事,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摸索,像是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航行。

舉例來說,我們搜尋判決不讓使用者先勾選法院,破壞了使用者 20 年來的習慣。現在看起來會覺得一切理所當然,但當初做決定的時候是很掙扎的,在創業中沒有甚麼正確的決策,大多時候快速比正確來的更重要,我們只能選擇一個,然後堅持到底。

Q10: 你對於 LegalTech 所帶來的衝擊看法如何呢?對台灣的現況有甚麼建議?

首先,不要輕易相信很多報導所說人工智慧會取代律師,這些報導往往誤解人工智慧或不理解律師業務。

但科技,不限於人工智慧或是機器學習,確實會對法律產業帶來相當大的衝擊,而且這是現在進行式。許多國際大所都已經應用了很多科技在協助所內律師增加效率,尤其是在文件自動化的部分。一些律師獎項也都增設了科技類的獎項來表彰對 LegalTech 有重大貢獻的律師。

英美從 2011 開始,歐洲從 2015 開始,亞洲慢一點,但應該明年開始就可以感受到科技帶來的衝擊。

就像大家開始用電腦打狀,查線上法學資料庫,這一波 LegalTech 浪潮也是圍繞在增加法律人的效率和價值,所以法律人應該學著利用這些科技,讓自己能工作的更有效率,提升更多價值,而這也正是 Lawsnote 的使命。

Q11: 創辦 Lawsnote 一週年,有沒有甚麼特別想說的話?

很感謝。從創業以來我們受到非常多人的幫助。

因為我不是法律本科出身,我認識的法律人非常少,當初在找律師訪談的時候,除了身邊的朋友,我還到 ptt 律師版去求救,原本不期待有人會理我,結果沒想到非常多道長願意給我一些時間和我分享他們的想法,透過這些訪談確定了我們的路線,一直到產品上線,他們仍會持續給我們建議。

我也很感謝我的夥伴,一直以來都包容我並不是一個成熟的經營者,給我時間和空間去學習,然後從旁給我意見。我一直希望可以成為一個更有能力的人,然後把這些良善的交流傳承下去。批評和責難很容易,但真正的榮耀應該屬於那些伸出手協助他人,還有用雙手做事的人。

延伸閱讀:

這點子被笑沒有商業利益,但律師卻 愛死了

你知道中國的裁判查詢系統比台灣進步 多少嗎?

最新發展: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評論
評論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Photo Credit:TNL Research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Photo Credit:TNL Research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Photo Credit:桃園市政府

桃園5家青創基地進駐團隊,分別獲得「2023巴黎國際發明展(Concours Lépine 2023)」一銀一銅、「亞洲XR創星金點大賞」評審團大獎、「2023台灣地域振興大賞」新秀獎、「2023日月光社會創新競賽」冠軍等殊榮。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Photo Credit:桃園市政府

秀麗的山水景緻與原民文化,是北橫旅遊的亮點,除致力打造觀光品牌,桃市府也全力向中央爭取設立「北橫國家風景區」,期盼挹注更多資源,帶動觀光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Photo Credit:TNL Research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Photo Credit:桃園市政府

桃園致力於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的平衡,為邁向2050淨零碳排的願景,扎下穩健根基。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